序号 |
年度 |
项目名称 |
负责人 |
备注 |
1 |
2012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创新实验班”制度建设与实践 |
里红杰 |
重点 |
2 |
2012 |
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探索与实践 |
唐晓君 |
一般 |
3 |
2012 |
高等数学竞赛培训模式的探讨——拓展高等数学竞赛,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
阎慧臻 |
一般 |
4 |
2012 |
大学生实验预约系统 |
于晓强 |
一般 |
5 |
2012 |
拓展内容、融合创新、物理课程数字化建设探索与实践 |
王雅红 |
一般 |
6 |
2012 |
物联网时代“新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路莹 |
一般 |
7 |
2012 |
以物联为特色的通信工程专业结构优化研究与实践 |
兰振平 |
一般 |
8 |
2012 |
学科竞赛驱动的大学生创新应用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彭健钧 |
一般 |
9 |
2012 |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手段改革与研究 |
赵秀岩 |
一般 |
10 |
2012 |
融合照明工学与艺术设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
贺晓阳 |
一般 |
11 |
2012 |
依托 CCC 课程教学模式深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实践研究 |
李墨 |
一般 |
12 |
2012 |
依托阶梯型、自主型团队建设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工程能力培养 |
沈岚 |
支持 |
13 |
2014 |
物联通信协议课程教学模式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
高紫俊 |
重点 |
14 |
2014 |
Linux 系统与编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
李晓红 |
一般 |
15 |
2014 |
基于认知心理学理论的物理教学研究及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
梁红卫 |
一般 |
16 |
2014 |
依托“华为网院”强化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
路莹 |
一般 |
17 |
2014 |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学科竞赛”互动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吕桓林 |
一般 |
18 |
2014 |
开放课程背景下计算机专业课程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
王海文 |
一般 |
19 |
2014 |
“光照讲坛”在“卓越计划”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
谢蓄芬 |
一般 |
20 |
2014 |
以 MOOC 与学徒制为主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崔远慧 |
支持 |
21 |
2014 |
电类基础课教学中计算机虚拟技术的应用研究 |
牟俊 |
支持 |
22 |
2014 |
具有时代特色的通信工程专业与研究所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袁爱霞 |
支持 |
23 |
2017 |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电工电子技术实践课程构建 |
祁建广 |
重点 |
24 |
2017 |
应用型转型背景下《认知感知理论与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
曹颖鸿 |
一般 |
25 |
2017 |
电类基础课程在线网络资源的应用研究 |
初冉 |
一般 |
26 |
2017 |
基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校企合作研究中心建设 |
高紫俊 |
一般 |
27 |
2017 |
“体验式”学习理论在光环境设计课程中的应用探索 |
贺晓阳 |
一般 |
28 |
2017 |
以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的网络安全教学研究 |
金桂月 |
一般 |
29 |
2017 |
创新竞赛驱动的互联网+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
康丽 |
一般 |
30 |
2017 |
通识核心课程与大赛联动,多举措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 |
李德胜 |
一般 |
31 |
2017 |
转型背景下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
李晓红 |
一般 |
32 |
2017 |
转型背景下加强高校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改革创新与实践 |
刘俐 |
一般 |
33 |
2017 |
“厚基础、拓素质、倡创新”——创新创业竞赛体系研究与实践(以数学竞赛为例) |
刘燕 |
一般 |
34 |
2017 |
开放式大学生物理创客空间的研究与构建 |
吕桓林 |
一般 |
35 |
2017 |
基于互联网+的《程序设计基础》数字教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
沈岚 |
一般 |
36 |
2017 |
电类专业与专业实验室联合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
王延平 |
一般 |
37 |
2017 |
“T”型光源与照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 |
于晶杰 |
一般 |
38 |
2017 |
通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樊磊 |
支持 |
39 |
2017 |
面向能力培养的经管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
李旭 |
支持 |
40 |
2017 |
基于JiTT模式的大学物理教学改革与实践 |
郑丽 |
支持 |
41 |
2017 |
基于大学物理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改革与研究 |
邹爱玲 |
支持 |